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聚焦 > 正文

营收近百亿,联影医疗验证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中国研制”之路 环球速看料

2023-05-06 20:44:47 《财经》杂志

来源| 财经杂志(ID:i-caijing)


(资料图)

作者 |方玮

多年后回首,2022年可能值得在中国医疗影像设备发展史上记一笔。这一年,一家中国企业稳坐全国新增市场综合占有率头把交椅。

不是制造业过去熟悉的低端仿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PET/CT)、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都是单价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的高端设备。知名机构IPSOS数据显示,在这三个细分赛道,以及X射线成像系统(XR)市场,联影医疗都占据了2022年中国新增市场最大份额。

医学影像设备中,仍由进口厂商占据最大比例的,是磁共振市场。但是,联影医疗的占有率已升至第三。打破固有思维的是,反而在3.0T以上的超高端市场,这家中国企业排名第二,比绝大多数进口厂商卖得都好。

联影医疗全线产品

给人看病的关键设备,价格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医生们的第一要求是质量,既要拍得清楚,又要使用寿命长、维修率低。“联影很不错,质量好,用起来也方便。”一家公立“大三甲”的影像科负责人说。

欧美顶尖医疗机构也开始为中国高端制造买单。美国医学院排名前十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大学创新中心,意大利顶尖肿瘤治疗中心圣心堂卡拉布里亚医院,都有联影医疗的高端产品入驻。

联影医疗2022年8月登陆科创板,2023年4月27日交出了IPO后首份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92.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7.36%;净利润16.5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6.86%;累计推出90多款高性能产品、申请专利超过8600项,磁共振超导磁体、CT球管等核心技术和部件实现自主研发。

至少在医学影像领域,中国企业已由仿制、自制,走到了“中国研制”。

“顶天立地”,

90多款产品入驻上万医院、超千家三甲

2020以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包括基层医院,买了更好的高端医学设备。

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接受了一场卫生健康重要性的教育,也让医疗体系能力提升成为必须,指向整个医疗体系的“新基建”全面展开。

根据医疗数据咨询机构易佰智汇的统计,2022年,仅通过公开招投标渠道,全国就卖出了4686/套CT、1701套磁共振,总金额分别为316亿元、241亿元。

其中,联影医疗是卖CT最多的,占比26.82%,比排名第二的外国厂商高出5个百分点还多。在磁共振市场,这家中国企业也占据了25.8%的销售量。

“不一定是大三甲,二级医院或者是县级医院,也有3.0T磁共振这样的高端设备需求。”4月28日,在联影医疗发布首份年报后的业绩交流会上,首席财务官蔡涛告诉媒体。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千县工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次中心、核医学“一县一科”,一系列全局性的医疗能力提升政策带动了需求。

各级医院都在建设新院区或是扩建、改建、更新设备,CT、XR等影像设备是标配。只不过,三甲医院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更有买下高端产品的实力。甚至有三甲医院一口气买了几十台联影医疗的设备,覆盖从高到低各类产品。

“这是我们具有全线产品的一个优势,CT、MR(磁共振)一个产品线就有十来种产品,能满足很多不同医院不同情况下的需求。”蔡涛认为。

截至2022年底,联影医疗全线产品入驻全国上万家左右医疗机构,其中超1000家三甲医院。2022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揭晓“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该榜单中,全国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均为联影用户,排名前50的医疗机构中也有49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位鼻咽癌患者在联影医疗RT设备上接受放射治疗

2022年,联影医疗MR、XR和分子影像设备(MI,如PET/CT、PET/MR)销量全线大涨,最低涨幅为15.71%。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的RT,出现了66.67%的增长。

这意味着,至少购买联影医疗产品的医院,正在经历一次全面设备升级。

与2022年疫情初期医疗机构大量采购的CT、XR相比,MR单价更高。联影医疗招股书显示,2021年,MR单价为453.68万元/台,是该公司CT价格的2.4倍、XR的8.9倍。更贵的是MI和RT,单价可至千万元级。

设备升级背后,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全面扩容。

仅联影医疗,就在上海、贵州、湖北、西藏、辽宁等全国 31 个省市地区,协助各级地方政府落地近 400 个区域影像中心/区域精准医学诊断中心项目,覆盖各级医院超过 3000 家,覆盖人群近 2 亿,助力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危急重症不出市”。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师在为病人做CT扫描

2023年,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进一步放开。此前,超过1000万元的,医院得先申请许可,获批后才能买,审批权在国家或省级卫健委,每个地区几年内的新增数量还有限额。现在,价值1000万元到3000万元的医疗设备,多数不再需要申请。

中信建投研报分析,此次配置证目录调整中,将64排及以上CT、1.5T及以上MR(核磁共振)调出管理目录,将PET/MR由甲类调整到乙类,预计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海外逆势上扬,

国际市场实现110.83%营收增长

在海外市场,2022年度,联影医疗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的销售收入增长超110.83%突破十亿元关口;在整个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提升4个多百分点达到11.94%。

在呼吸机、抗原等产品厂商海外销量普遍回落的2022年,国产影像设备此番表现反而有点意外。在2022年的年报中,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用了“逆势上扬”来形容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该板块全年整体营业收入实现106.71%的同比增长。

据悉,联影医疗产品已进驻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波兰、印度、韩国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全球知名的高端医院和医学中心,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创新中心、卡罗尔顿区域医疗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盐湖城犹他大学 Huntsman 癌症研究中心等众多全球顶尖临床与科研机构。

在近期举办的欧洲放射学大会(ECR)上,联影医疗发布了行业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和类脑技术平台uAIFI。

联影医疗在2023年欧洲放射学年会上发布行业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1895年,是欧洲人伦琴首先发现了X射线,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学科——医学影像学。100多年后,中国企业通过一台全球首创的新设备亮相欧洲,标志着中国医疗器械高端“智”造反向输入技术发源地,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正凭借高端技术参与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版图的重塑。

事实上,能被欧美市场看中的,多为中国企业首创的高端产品,如行业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探索者、“时空一体”超清 TOF PET/MR 790、行业首款75cm超大孔径 3.0T磁共振uMR Omega、超高端 320 排 640 层 CT uCT 960+,等等。

“首先是在学术上获得了他们的认可。”蔡涛分析。2022年,世界首款全身PET/CT入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实际上,这款产品的需求,是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由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分子影像探索者联盟提出,经全球招标,最终,由中国企业实现,并于2019年入驻联盟牵头单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投入学术研究。密歇根州立大学也由此成为这一产品的买家。

2019年,联影医疗全身PET/CT uEXPLORER探索者正式入驻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学术和科研合作先行,是联影医疗实现海外市场高速增长的秘诀。“和很多有影响力的医生、顶级的医院,还有科研院所建立起学术关系,也带动了不少其他产品在海外的销售。”蔡涛说。

这种高举高打的方式,在欧洲之外的新兴市场同样有效。比如印度,通过当地著名医疗集团 引入高端设备的方式,联影医疗的MR、CT和PET/CT ,已在该国新增台数市场排名前列。

“我们有亲身感受。”蔡涛说,海外市场对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使用,是“基于价值”的,“他看的是你的产品的能不能做到那些他想做的事情。你的产品有良好的质量,他们就有兴趣去买。产品的质量或者性能,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更好的使用体验,也是中国产品打入海外新兴市场的辅助。蔡涛举例,“因为我们中国人多,需要让工作人员使用更加便捷、更快、更有效,相应地做了工作流的提升。现在海外的客户也反映,我们的东西确实很容易操作。”

多个业界首款,

“中国智造”参与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版图重塑

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正凭借高端技术参与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版图的重塑。

2022年,联影医疗10款产品在国内新获NMPA注册,包括行业首款5.0T全身成像高场磁共振uMR Jupiter、行业首款智慧仿生微创介入手术系统 uAngio 960、业界首款全芯无极数字PET/CT系统uMI Panorama等。

创立之初,联影医疗曾提出“三个必须”——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这是一条与当时多数成功的国产替代实践者背道而驰的路,它意味着投入巨大、难度极高,回报周期很长。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PET/CT数字光导探测器

事实上,联影医疗成立12年,在2020年之前,曾连续亏损。这主要是因为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联影医疗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近25.89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16.19%。可作参考的是,不少医疗设备上市公司,研发占比多在10%以下。

持续高研发投入的结果是,12年来,联影医疗累计向市场推出90多款高性能产品。其中,39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37款产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设备之外,还有多款软件产品获证。

在此期间,联影医疗累计专利申请数超过86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占比超过80%;累计获得超过4300项知识产权授权。

2022年,联影医疗又一次扩大研发团队,研发总人数超过3000人,占比超过四成,全年研发投入14.66亿元,较上年大增39.89%。

通过产学研医融合创新,推动诊疗一体化以及科研与临床实现无缝转化,开辟临床科研的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是这家公司为未来增长埋下的伏笔。

在中国,联影医疗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建国家医学中心,打造融合共创新范式;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打造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能够落地的产学研医创新生态环境;牵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启战略合作,构建专病医联体新模式,此外,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顶尖医院,基于高端医疗装备及科研体系,共同推进前瞻科研、医学转化与产业转化。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联影医疗与全球高校、医院研究机构深度协同,不断突破科技创新边界。目前,该公司作为工业合作伙伴,与耶鲁大学、UC Davis联合承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计划重大项目,为项目研发打造新型高灵敏度脑部专用PET系统,将为退行性疾病、药物成瘾等脑部重大疾病以及相关药物标记、机制的探索研究打开全新可能。

“我们搭建了硬件和软件两大研发平台。”蔡涛介绍,很多基础研究、通用技术取得进展后,可以用到不同的产品线上,从而大幅提升研发效率。这样的平台迭代很慢,多以10年为一个周期。但联影医疗在建设时,就考虑了人工智、3D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它是有后发优势的。”

2022年4月26日,联影医疗上市后首份年报发布,张强再次谈到“三个必须”,他说,“坚持长期主义的我们,深信这是一条最艰难的路,也是唯一一条可以成功的路。”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